當敦煌壁畫中的胡商駝隊馱著胡椒叩響長安城門,當大航海時代的番椒經(jīng)由馬尼拉帆船潛入川菜食譜,中國餐桌便悄然開啟了長達兩千年的味覺實驗。4月29日第7節(jié)課,軟件數(shù)據(jù)學院林志利老師在華夏樓306室為202433、202434同學舉辦了題為“舌尖上的文化拼圖”的講座,揭開中國融合菜背后的文明博弈史。
同學仿佛穿梭于泉州的香料碼頭與澳門的葡式碎石路。宋元商船載回的南洋肉豆蔻,如何催生出佛跳墻的雛形;葡萄牙戰(zhàn)艦帶來的非洲辣椒,怎樣在潮汕牛肉丸中涅槃成魂;本幫醬油與東歐甜菜的改良羅宋湯;川劇臉譜巧克力,內(nèi)核竟是郫縣豆瓣慕斯;西安不夜城的胡餅披薩,香港茶餐廳的絲襪奶茶……每一次味覺碰撞都在改寫“中國胃”的認知疆域。
講座遠不止味覺的獵奇,而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套認知世界的工具,在差異中尋找連接(如豆腐與奶酪的質(zhì)感碰撞);在傳統(tǒng)中激活創(chuàng)新(如用3D打印技術重塑傳統(tǒng)面點);在碰撞中定義自我(如雙重文化背景者的身份探索)。這種能力正是未來社會的核心訴求——學生既要扎根文化土壤,又能跨越邊界生長,最終成為“和而不同”世界的建設者與共情者。